「向來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什麼,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,叫
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」(約十六:24)
當美國在南北內戰時期,有一人的獨生子加入聯邦方面的軍隊作
戰,父親是銀行家,他雖同意兒子投軍,但父子分離,他心中終覺得
黯然自傷。
他開始對年輕的軍人發生深摯的關懷,每當看到穿軍服的人,他
的心就因為想到自己的兒子而要跳出胸膛。他神不守舍,疏忽業務,
把錢財用去照顧回鄉的殘廢軍人。他的親友從旁規勸,說他不應該荒
廢事業,不該為軍人花費那麼多的心思,他聽了勸諫,於是決心改變
方針。
當他如此決定之後,有一天,有個士兵走進銀行來,軍服破爛不
堪,臉上和手上都有醫療過的傷痕。
啦可憐的士兵手忙腳亂地想從口袋裡掏出什麼東西來,銀行家看
見了,猜知他的目的,就對他說:
「孩子,今天我實在忙不過來,沒有辦法接待你。你應該到你們
的司令部去;那兒有軍官會照顧你」。
那個士兵仍舊站著不動,好像不大明白對他說的話。仍舊在口袋
裡摸索,不久掏出一張骯髒的字條,上面有幾行鉛筆字,他把這張污
穢的字條放在銀行家的面前,上面寫的是:
「親愛的父親:這是我的戰友之一,他在上次戰役中負傷,進過
醫院,請你接待他像接待我一樣。查理」。
銀行家頓時打消了原來準備採取漠視態度的決定,他把那孩子帶
到豪華的家裡,讓他住在他兒子查理的房間,用餐時坐在查理的位置
,留住他直到飲食休息和愛護使他恢復了健康,然後再送他到前方為
國效命。
「你必看見我所行的事」。(出六:1)